o(n^2)的解法大家应该都能想到,就是每次以i为中心去两端扩散去找就行了,
下面学习传说中的解法 o(n)
http://blog.163.com/zhaohai_1988/blog/static/2095100852012716105847112/
void pk(){ int i; int mx = 0; int id; for(i=1; ii ) p[i] = MIN( p[2*id-i], mx-i );//找对称点和mx-i的最小值 else p[i] = 1; for(; str[i+p[i]] == str[i-p[i]]; p[i]++) ; if( p[i] + i > mx ) { mx = p[i] + i; id = i; } }}
这里只是想说一些自己写过以后自己的理解
原串:waabwswfd
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
新串: # w # a # a # b # w # s # w # f # d #辅助数组P[]: 1 2 1 2 3 2 1 2 1 2 1 4 1 2 1 2 1 2 1(发表博客后tmd会显示不对称了,截个图吧)
p[i]表示以i为中心的回文串到此回文串的最右边界的距离,如上面的p[12] = 4
这个算法中有两个重要的变量 id 和mx。mx = id + p[id]
mx表示以id为中心的回文串的边界的下一个位置,也就是mx-1是属于id的这个回文串的,mx不属于id,
我对他们的理解有点不一样。 我认为是这样:
首先id不是表示前i个最大的回文串的地方(否则最后输出id不就得了,但是实际算法是还要遍历一次p[]来求最大的p[i]),
而是表示:当前mx能到达的最远的位置。
j是i以id为中心的对称点
id是根据mx来更新的,如果mx大于i(i是当前要更新的结点),说明以i为中心的回文串有一部分在以id为中心的回文串的里面(由对称关系,id的回文串包含了j的回文串),但是要考虑j的情况。
比如,当下面是 i=14,此时id=12,j=10,mx =16的情况:
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
新串: # w # a # a # b # w # s # w # f # d #辅助数组P[]: 1 2 1 2 3 2 1 2 1 2 1 4 1 2 1 2 1 2 1j id i mx
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想好,用s[i]表示以i为中心的回文串,s[j]是在s[id]中的,s[i]的右边有一部分在i~mx(因为不确定s[i]还会不会增长,这和mx后面的值有关),所以这里p[i]要取p[j]和mx-i的最小值才能够保证此时的s[i]也是一个回文串。
最好的方式还是自己模拟一遍就懂了
#include#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;const int N=300010;int n, p[N];char s[N], str[N];#define _min(x, y) ((x)<(y)?(x):(y))void kp(){ int i; int mx = 0; int id; for(i=n; str[i]!=0; i++) str[i] = 0; //没有这一句有问题。。就过不了ural1297,比如数据:ababa aba for(i=1; i i ) p[i] = _min( p[2*id-i], mx-i ); else p[i] = 1; for(; str[i+p[i]] == str[i-p[i]]; p[i]++) ; if( p[i] + i > mx ) { mx = p[i] + i; id = i; } }}void init(){ int i, j, k; str[0] = '$'; str[1] = '#'; for(i=0; i ans) ans = p[i]; printf("%d\n", ans-1); } return 0;}
最后是我自己模拟的笔迹